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创新驱动,翘首以盼中国方案(权威论坛)

创新驱动,翘首以盼中国方案(权威论坛)

时间:2016-8-4 已查看2285次



  6月24日,“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成都开幕,观众在参展商指导下使用光场相机。

  新华社发



  7月7日,在广东省光启东莞生态园研发基地,集广域互联网信息传输和光学监控于一体的“云端号”准备升空。

  新华社发


  中国作为G20主席国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为做好相关工作,为创新行动等成果文件磋商提供决策支持,中方成立了由高级别专家组成的工作组,提出很多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本版选编几篇以飨读者


      


  科技和文化创新融合发展


  李闽榕


  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融合发展,体现了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


  科技和文化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与科技关系十分紧密: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科技是文化发展的支撑。法国作家福楼拜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关系:“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科学与文化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又会合。”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给文化的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变化;文化的每一次复兴和繁荣,都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的飞速发展。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发源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新形态,对经济和社会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G20国家中,美国率先将数字技术、3D技术等高新技术运用于影视产业,韩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人们还逐步认识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不是两条并行的“铁轨”,而是需要融合发展的新型“火车头”。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是由自身的突出特点所决定的。科技创新具有颠覆性创新的突出特点,意味着一种新技术的成功必然要导致其它不同技术路线被淘汰。它既要求科技创新必须借助文化创意激发创新思维,不断推出新的创新成果;又通过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为文化创意提供新的表达形式。文化创意具有“无中生有”的突出特点,主要靠人的大脑思维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文化产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一方面需要借助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新境界,生产新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又要引导科技专业人员从其它领域寻找、借鉴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为科技创新开辟新领域、新空间。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是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范式,谁先实现深度融合发展,谁就将占据世界竞争的新制高点。要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文化创意为引导,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丰富和增强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科技创新思维的激发作用,为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拓展新空间,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型创新体系。


  明确方向,科学融合。科技创新、文化创意融合发展,当前主要是将高新技术引入文化领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迫切需要将文化创意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引入科技创新领域。要善于双向使力、互引互促,形成推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突破瓶颈,跨域融合。要针对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中存在的瓶颈和盲点,深入学习和掌握能够将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方法,特别是要掌握一批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


  三层冲击,立体融合。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优秀成果,能够对人们产生三层冲击力:一是视觉冲击力,能紧紧吸引人们的眼球;二是情感冲击力,能引起人们情感的强烈共鸣;三是思维冲击力,能引导人们深入思考如何借鉴其思路和方法促进创新。要通过有效形成三层冲击力,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的立体融合发展。


  联动推进,全面融合。要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大力培养善于跨界融合发展的创新创意人才;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融合创新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善于融合的创新型企业,大力营造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的社会氛围。


  (作者为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网络创新塑造未来社会


  王克迪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数据时代。数据代替经验成为认知来源,已经越来越得到广泛认同。在数据时代,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时刻不停的网络创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影响未来社会。


  其一,网络改变了信息与知识获取方式。数据时代前,信息源头只属于社会中的少数人,知识存在于书籍报章之中,存在于饱学之士的大脑中。知识的传播依靠个人阅读和学习,许多人共同的信息和知识具有社会意义。几千年中,求知和信息传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因,这正是“知识就是力量”的根本含义。


  数据时代以网络、计算机以及海量存储为物质基础,在这种新的基于知识的社会基础设施架构上,获取知识变得极为方便,每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人共享。使他人“知道”成为网络时代或数据时代的标志之一。


  网络与数据影响社会的第一种路径,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开始显现,今天的影响力已达到鼎盛。“知道”通过网络成为亿万人的共识和共同意向,甚至共同行动的指引,就会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这就是网络和数据所发挥的传媒作用。今天,世界范围内尤其是G20成员国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普及了网络中的高速信息与数据交换。


  需要指出的是,“知道”在现阶段展示了网络与数据的巨大社会效应,以至于许多人把网络和数据理解为具有传播功能的传媒。然而,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它只注意到了它们的媒介作用,而没有注意到它们的生产力性质。


  其二,形成全新的生产力。数据通过网络与社会既有部门和产业结合,盘活生产要素,推动技术进步,进而形成新生产力。这一影响的实现机制,在于人因获得“知识”而改变主观状态从而影响其观念和行为,改变生产技术与流程,改变消费行为和社会活动方式,进而实现社会基础设施和生产体系的数字化改造,实现产业与社会的变化与转型。G20各国正在积极推动这种变化和转型,我国的“互联网+”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都是在主动运用这一影响机制。


  其三,智能技术支持创新。数据与特定数字化物理设施的直接互动形成新的产出能力,包括产出知识和物质产品。这里说的产出新知识,在科学研究中,已经有大量事实证明,数据与计算机器的互动可以产生出新的知识,如四色图定理的证明、贝尔不等式的证明、洛伦兹吸引子的发现等。


  在物质生产方面,知识与特定的计算机器互动创造出新的物质产品、提供新的社会服务,在近年已初见端倪,比如3D打印,以及当前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类无人驾驶车辆和飞行器,还有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实验。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数据通过与计算机器和工作母机的互动生产出物理实体的情况出现,应该说前景无限宽广。


  这种数据影响社会的方式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性的力量。人类第一次面对这一新情况:在物质生产中,人不再必须直接参与生产活动,而由人创造的知识替代人本身驱动机器去完成制造生产过程。人的生产劳动实质上转变为智力劳动:是数据形态的知识与智能机器相互作用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可以说,在此意义上,数据将成为未来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


  这种数据影响社会的机制预示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人将主要从事原创性的知识生产;而一般知识生产和物质生产将由知识与机器的互动来实现和完成。这将塑造人类未来,也将是我国与G20成员国的共同历史使命。


  (作者为中央党校哲学部科技哲学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人才交流引领创新合作


  霍宏伟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以人才、知识和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资源全球流动更加频繁,多边科技创新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G20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创新群体,应携手加强务实合作,在引领全球创新、增进全人类福祉方面作出表率。


  人是推动创新的主体。科学家、工程师通过跨国家、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多种形态的知识和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刺激、相互融合,从而创造新的、更大的价值。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人员交流有助于提升整体科研水平。经合组织《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报告显示,目前国际合作产生的科研论文比例已接近20%,较1996年增长近一倍,且总体引用率远高于非国际合作论文。技术开发实践也表明,科技人才在高校和企业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对提升创新效率作用巨大。从创新创业的角度看,跨文化人才交流有助于科技型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国际化。统计发现,在美国超过25%的小企业和高技术初创企业以及40%以上的《财富》500强公司,其创始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有跨国家或跨文化交流融合的背景。


  青年代表着人类的未来。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完善人才成长发展链条、培育国际视野、学习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了解前沿动态和趋势、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作用巨大。


  政策协调和务实合作犹如G20创新合作的一体两翼。科技人才交流特别是青年人才交流以其基础性、示范性和战略性的特点,不失为G20框架下各成员开展多边务实合作的有效选项。在G20成员外交政策层面,从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015)、欧盟《地平线2020关键绩效指标》(2015)、日本《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16)到金砖国家新近发布的科技规划,都将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作为重要的科技外交活动载体。在G20成员政府间科技创新合作实践层面,双边科技人才交流计划已开始实施。到2015年底,我国已同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德国、日本、美国等G20中的发达经济体开展了青年人才交流项目;通过对非洲、东盟、南亚、拉共体和阿拉伯国家等系列科技伙伴计划以及金砖国家科技合作机制等,同G20其他成员也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人才交流合作渠道。欧盟的“玛丽·居里计划”、日本的“樱花计划”、德国的“洪堡基金”中也都有类似的青年人才交流项目安排。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未来,G20国家应进一步展现诚意、将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作为G20框架下创新领域务实合作的先导项目。第一,各成员要继续加强政策层面的沟通和协调,努力为青年科学家跨国学习、交流和创新创业提供便利,特别要破除当前阻碍科技人才交流合作的机制障碍。第二,要逐步实现双边人才交流计划向其他成员开放,以青年科技人才为对象,形成持久的G20多边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网络。第三,要推动多边国际科研合作网络向非G20成员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开放,真正发挥出G20的创新引擎作用,带动全球可持续增长。


  对我国而言,进一步转变人才资源观念是发展的方向,可以在增强科技人才国际化水平的同时,面向全世界70亿人口集纳人才。一方面,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条件和待遇,鼓励其他G20成员青年才俊来华创新创业。此外,还应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合作,资助更多青年学生学者来华学习、工作,分享创新发展经验,从根本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国际人才与培训处副研究员)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4日 23 版)


上一篇:这就是中国被疯狂打压的真相 下一篇:你不知道的颠覆式创新者